5月19日,中美兩國就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提出了幾條解決貿易摩擦的共識。聲明發表后,各方都稍稍松了一口氣。畢竟,中美兩個大國要是真打起貿易戰,受傷的可不止一兩個人。不過,目前來看,各方對磋商結果的看法,存在很大差異。有人認為中國在此次談判中成功“拖住”美國,贏得先機;也有人認為美國在此次談判中占盡便宜,是絕對贏家;還有人認為,中美雙方取得了共同勝利。 其實,任何談判的輸贏,都不能拋開談判目標泛泛而談。只要實現了談判目標,哪怕事實上有所損失,也應該是贏家。就此而言,中國此番談判的目標,應該是確保中美經貿繼續合作,避免美國經濟與中國“脫鉤”,同時順帶解決中興被封等問題,從聯合聲明來看,中國基本上實現了這一目標,完全可以說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但是,戰略上的勝利,并不意味著短期得益。相反,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程度,與美國討價還價的余地有限,如果不付出短期利益上的代價,就不可能緩解中美沖突,避免中美經濟“脫鉤”。聯合聲明說得很清楚,未來幾年中美經貿合作的側重點,就是擴大美國對華進口,平衡兩國貿易差額,間接幫助美國制造業回升。 聯合聲明特別指出,中國將通過增加美國能源、農產品、制造業產品和服務貿易進口,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擴大這些商品和服務貿易進口,對中國經濟發展會造成哪些影響?對中國和世界經濟意味著什么?分析清楚這些問題,比爭論中美談判孰得孰失更有意義。 首先看能源進口。聯合聲明沒有明確中國擴大美國能源進口的時間表和額度,但是5月20日,美國財長姆努欽接受Fox新聞采訪時說,美國能源產品對華出口,將在3-5年內達到500-600億美元。 500-600億美元能源是什么概念?2017年,美國對華出口石油和天然氣43億美元;2018年第一季度,美國對華出口石油20億美元,全年對華出口石油有望達到90-110億美元。照此計算,2018年美國能源對華出口將比去年增加至少2倍,3-5年內美國能源對華出口,將比2017年增加12倍以上,比2018年增加4倍左右。 由此可以想見,未來幾年內,美國油氣產業將更上一層樓,爆發新一輪強勢增長。事實上,2018年4月,聞風而動的美國油氣生產商,已經紛紛北上加拿大采購鉆井設施。 對于中國來說,石油和天然氣缺口巨大,增加美國油氣進口,有利于改善進口結構。但是,中國每年進口的油氣終歸是有限的,增加美國油氣進口,勢必會影響進口其他國家油氣。目前,中國半數以上進口石油來自中東,72%的LNG進口來自澳大利亞和卡塔爾。如果中國擴大美國油氣進口,中東、澳大利亞和卡塔爾的對華能源貿易可能會出現波動,要不就是那些為中國提供少量油氣的國家可能要“遭殃”。 其次看農產品進口。姆努欽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在2018年度將增加35%至40%的美國農產品進口。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7年1-11月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206.84億美元,參照2016年12月份的進口額44.57億美元(尚未公布2017年12月份的數據),2017年全年進口美國農產品應該維持在252億美元左右。如果按照姆努欣所說,2018年度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增加35%至40%,那么其總值將達到339.4至351.97億美元。 2017年,中國進口農產品1258.6億美元,其中美國農產品占20%左右;如果中國被迫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美國農產品占中國進口農產品的比例,估計會上升至25%左右。對于美國農民來說,這自然是令人開懷的樂事。但是,對于中國及其他國家農產品來說,則是“難上加難”。 目前,美國對華出口的農產品,主要包括大豆、凍魚、豆油、鋸材、棉花、皮革、動物飼料、水果、小麥、玉米、原木、豬肉。與美國存在激烈競爭的國家包括巴西(大豆、豆油、皮革)、阿根廷(大豆)、俄羅斯(鋸材、豆油、凍魚、原木等)、挪威(凍魚)、泰國(鋸材、動物飼料、水果)、澳大利亞(棉花、小麥)、烏茲別克斯坦(棉花)、意大利(皮革)、荷蘭(動物飼料)、智利(水果)、加拿大(小麥)、烏克蘭(玉米)、老撾(玉米)、新西蘭(原木)、西班牙(豬肉)、德國(豬肉)。 其中,巴西、俄羅斯與美國同類農產品的競爭范圍最大。如果中國增加對美農產品采購,他們的對華農產品出口可能會首當其沖出現下滑。當然,對中國農民來說,這個消息恐怕同樣引人擔憂。如果美國大豆、棉花、水果、小麥、玉米、豬肉等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本已較為被動的中國農業,可能會面臨更猛烈的市場沖擊。 再次看制造業產品進口。根據中國海關2017年數據,美國對華出口的制造業產品,以航空航天器材、車輛及其零部件、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電機電氣、光學設備、照相設備、醫療設備等為主,這些制造業產品,占美國對華商品出口總額的48.6%。中國如果擴大制造業產品進口,應該會刺激美國以上產業投資,推動美國制造業恢復。 事實上,以上制造業產品,同樣是德國對華出口的強項,占其對華出口總額的75%左右。在對華制造業產品出口上,美德絕對是此消彼長的“死對頭”。中國擴大美國制造業產品進口,沖擊最大的將是德國。5月24日至25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急著第十一次訪華,恐怕就是擔心德國制造成為中美貿易和解的“犧牲品”。 在美國對華制造業產品出口中,波音飛機是絕對主導,占美國對華出口總額的25%以上。就產品成熟度、充裕度以及價值而言,擴大對華飛機出口,最能滿足特朗普政府的需要。但是,對于剛剛起步的中國商飛,以及波音對手歐洲空客飛機來說,則是一個不小的沖擊。 最后看服務貿易進口。從聯合聲明來看,特朗普政府似乎非常清楚,美國要想大幅度降低對華貿易逆差,僅僅*擴大貨物出口是不夠的。企業貨物生產能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期內突飛猛漲。利用美國服務業優勢,繼續擴大對華服務貿易出口,可以則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今的美國經濟,已經是服務業天下,9000萬從業人員所生產的經濟價值,在美國經濟活動中占比高達80%。因此,中美聯合聲明之一,便是強化雙方服務貿易。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分析數據,美國對外服務貿易主要以旅行出口(含教育)、IP授權服務、金融服務及其他商業服務為主,四者共計占美國服務出口總額的75%左右。從2005年到2017年,美國對華服務出口不斷增長,占其服務出口總值的比例,從2.33上升至7.18%;對華服務出口順差占美國服務出口順差的比例,也從2.69%上升到了15.85。對美國來說,擴大對華服務出口是減少貿易逆差最有效的手段。 根據美國服務出口結構,美國應該會擴大對華旅行出口(含教育)、IP授權服務、金融服務及其他商業服務。這意味著,美國需要接納更多的中國游客和留學生,中國需要接納更多的美國服務企業,或者允許美國服務企業在中國持有更高的股份比例。事實上,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將陸續放寬金融、電信、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的市場準入,歡迎各國企業投資。 服務貿易出口不同于貨物出口。出口貨物可以不必過于關心對方的市場環境,出口服務則不行。如果對方不具備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服務出口很難實現可持續增長。因此,美國這次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非常關注。中美聯合聲明特別指出,兩國將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這里的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和創造公平環境,顯然主要針對中國而言。具體地說,就是美國希望中國按照美國標準,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尤其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大概,這就是特朗普想要的“公平和對等”。 放寬服務產業市場標準,允許美國企業進入或擴大持股比例,對于提高中國民眾生活質量,無疑有巨大幫助。但是,對于中國企業,乃至中國人才培養體制來說,則是一種巨大考驗。如果按照聯合聲明走下去,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市場聯系更為緊密,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同臺競爭、平等競爭。企業的創新力和創新人才,將成為決定中企發展的核心要素。如何培養真正的創新人才,如何形成真正的創新力量,將成為中國教育、企業和政府亟需解決的難題。對于依*體制多年的教育和企業來說,這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當然,聯合聲明對中國也是一次良好機遇。如果中國真的以此為動力,勇敢踏入改革深水區,并成功確立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市場經濟體制,那將是中國走向發達國家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本站微信公眾號: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紙金網微信號: wxzhijin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