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食問題拉響警報 重演2008年危機概率不大
|
編者按:今年美國和世界多個國家遭遇旱災,導致部分農作物減產,同時也進一步推高了國際農產品(000061)價格。聯合國糧農組織更是發出預警稱如果處置失當,全球將再次引發新一輪糧食危機。這將對國際糧食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否會導致新一輪糧食危機?是否會影響我國糧食市場,導致輸入性通貨膨脹?專家表示,重演2008年糧食危機概率較小。 85%的農產品期貨投機者是推高糧價的罪魁禍首 專家表示,氣候異常不再是初級農產品價格飛漲的唯一原因,農產品市場的金融化是重要原因 近期,“全球性糧食危機”發酵還在延續,但糧食投機的效用遠高于天氣的作用。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預警表示,最近三個月來,全球玉米價格上漲23%,小麥價格上漲19%,如果處置失當,全球將再次引發新一輪糧食危機。 然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經濟學家比凱蒂表示,氣候異常不再是初級農產品價格飛漲的唯一原因,農產品市場的金融化也是重要原因。本世紀頭10年,美國農產品市場上80%的參與者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他們為避免價格起伏而簽署長期合同。其余20%是投機者,整個市場基本運行良好。從2004年起,這一比例逐漸發生了逆轉,以致目前期貨市場的參與者中有85%是投機者。 美國旱情推升玉米價格 今年,美國經歷了非常嚴重的干旱氣候,糧食收成預期顯著惡化,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的7月份供需報告將玉米、大豆單產分別調低了12%和8%,其主產玉米和大豆的西部和南部種植區減產預期比較強烈。 據悉,從今年5月初開始至今,橫貫美國整個中西部玉米帶的嚴重干旱天氣已給新季玉米與大豆的生長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這是美國自1956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旱災。截至目前,美國農業部已經把30多個州的將近2000個縣確定為自然災害主要災區,其中1670個縣為干旱災區;63%的牧場遭受旱災。不少農民放棄了大片玉米種植地,面積甚至超過了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國土面積總和。 美國農作物也受到旱災的嚴重影響。玉米是美國最主要的農作物,也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農產品之一。從數據上看,從伊利諾伊州到印第安納州的玉米生產帶中,僅有26%的玉米被評估為“較好”或“非常好”的狀態,遠低于去年62%的比例;而生長情況“糟糕”或者“非常糟糕”的玉米達到45%。據悉,美國農業部在8月10日已將今年的玉米產量預測調低13%至108億蒲式耳(約合2.74億噸),為200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有消息說,產量預測還將在此基礎上再調低15%。 與此同時,美國的糧食儲備也急劇下降。目前美國的大豆儲備為1.7億蒲式耳,而過去5年大豆儲備的平均數是2.57億蒲式耳。也就是說,現在美國的大豆儲備下降了近三分之一。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的供給狀況對國際糧食市場影響極大。去年,美國玉米的產量占全球玉米產量的36%,美國玉米出口量占全球交易量的39%。因此,美國旱災和糧價上漲提高了全球糧食通脹率。 重演2008年糧食危機概率較小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預警,如果處置失當,全球將再次爆發類似于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中國農業銀行(601288)的報告則認為,在天氣及炒作因素的影響下,農產品價格的漲勢會持續,但重演2008年糧食危機的概率較小。 事實上,2008年的糧食危機,主要由于原油的價格傳導作用,原油作為一種資源品價格大漲,推動了土地、水、電、農資及人工等生產資料的上漲,將糧食生產的成本推向了新高。目前油價雖然較高,但沒有達到2008年的水平,并且這次價格的上漲并不是所有糧食價格都暴漲。從期貨價格來看,2007年初至2008年5月糧食價格的最高點,CBOT大豆、玉米、小麥和糙米的價格分別上漲了163%、123%、169%和141%,漲幅均超過100%。 而自今年5月美國旱災的趨勢確定以來,四者的漲幅分別為11%、19%、35%和6%,即使把時間區間擴大到年初至今,四者的漲幅也都未達到50%,分別為37%、19%、30%和8%,大米價格并沒有出現大幅上漲。 在2008年的糧食危機中,歐美國家發展生物燃料的需求成為推動糧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但今年的生物燃料需求不會高于2008年的水平,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2008年的糧食危機期間,次貸危機還未發生,全球經濟處于景氣區間(2007年、2008年世界經濟增速分別為5.2%和3%),對能源的需求較大,而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期,對能源的需求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在即將召開的G20特別會議上,聯合國很可能要求美國、歐洲及其他國家廢除由政府制定的生物燃料生產目標,雖然達到最終目標可能阻力重重,但在世界輿論的影響下,歐美國家用于生產生物燃料的糧食占比繼續上升的可能性較小。 此外,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8月份全球小麥、玉米、大米和大豆的期末庫存分別為198萬噸、136萬噸、105萬噸和52萬噸,而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四者的期末平均庫存為123萬噸、103萬噸、76萬噸和62萬噸,除了大豆外,小麥、玉米和大米的庫存均遠高于2008年糧食危機期間。庫存較高能夠緩沖今年的糧食產量的減少,糧食供給將不會非常緊張。 俄羅斯2012年糧食產量或為7500萬噸 費德洛夫表示,去年俄羅斯糧食收成達9400萬噸,但由于今年接連發生水災與旱災,他們不得不把期望值降低,預測產量為7500萬至8000萬噸之間。現今,費德洛夫說,糧食產量很可能是預估的下限值,即7500萬噸。 費德洛夫還說,因為俄羅斯有額外的2200萬噸糧食儲備,即便今年的谷物產量情況與2010年發生旱災時相近,農業部也并不擔憂。此外,他還對俄羅斯谷物和小麥的出口潛力有信心,稱俄羅斯國內對糧食的需求量大致在7000萬噸,仍小于今年的產出量。 俄羅斯是傳統的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據悉,2010年受罕見高溫干旱天氣影響,俄羅斯糧食收成銳減。為穩定國內糧食市場,俄政府曾一度禁止糧食出口,去年7月1日起才恢復。 “八連增”的中國糧食可抵御任何危機 今年美國和世界多個國家遭遇旱災,導致部分農作物產量下降、價格上升。這對我國糧食市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否會引發我國糧食市場波動和輸入性通貨膨脹?筆者認為,既不能簡單地從我國糧食“八連增”出發認為影響不大,也不能片面夸大、預言糧食危機即將到來。 全球食品價格通脹壓力加大 今年美國遭遇了6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30個州近2000個縣受災。作為世界上玉米和大豆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玉米和大豆首當其沖受到劇烈影響,產量下降、價格上漲。 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7月玉米和大豆優良率從去年同期的80%分別降至24%和29%;預計全年美國玉米和大豆產量將分別下降4010萬噸和990萬噸,出口將分別減少640萬噸和670萬噸;據芝加哥期貨市場數據顯示,6月份以來玉米、大豆價格分別上漲49%和31%。由于玉米和大豆處于整個糧食鏈底端,其價格上漲直接導致面包等加工食品價格上漲,帶動畜牧業飼料價格上漲,并拉升肉、奶等畜牧產品價格,小麥與玉米作為飼料原料有強替代效應,二者價格走勢高度相關,小麥價格也隨之上漲26%。 與此同時,今年世界多個農業大國均遭遇干旱天氣。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遭遇旱情,并引發農作物害蟲數量激增,導致小麥減產,目前俄羅斯糧食價格已呈小幅上漲態勢。南半球農業大國巴西和阿根廷的糧食主產區也遭遇了持續干旱,巴西大豆和水稻大面積減產,6月份大豆、小麥和玉米價格分別上漲了13%、4.8%和4%。阿根廷大豆和玉米實際產量都較預期減少了1000萬噸,且形勢繼續惡化,為穩定國內食品物價,阿根廷政府已對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實施出口控制。 多國干旱導致的糧食減產,使部分海外需求轉向美國,加劇了美國干旱對全球糧食市場和整個世界食物體系的負面影響。美國在過去幾周農產品出口成交量大幅增加,國際市場上囤積和大筆交易糧食的現象已然出現,為全球食品價格通脹帶來極大壓力。美國農業部預測,美國全年食品價格漲幅將達到2.5%-3.5%,明年牛肉和雞蛋價格可能上漲4%-5%,乳制品3.5%-4.5%,豬肉2.5%-3.5%,明年全年食品價格漲幅將升至4%-5%。國際糧價正在上漲,消費者信心指數正在下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7月全球糧食通脹率比上月攀升了6.2%,是2009年11月以來最大漲幅。全球食品價格通脹壓力悄然加大。 我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對于此次糧食市場波動隱患,筆者認為,應該將此次糧食供應及價格變動形勢與我國糧食生產結構和自給率結合起來具體分析。 短期內美國干旱對我國糧食市場將產生局部影響,但我國糧食市場總體將保持穩定。 首先,旱情迄今為止主要影響的是國際糧食市場上的玉米和大豆,而與民眾生活關系最為直接和緊密的水稻,仍將在中國、印尼、泰國、澳大利亞和非洲取得豐收,今年全球產量將高于高產的2011年達到7.245億噸,有利于進一步維持目前價格穩定的態勢。 其次,近年來我國為確保糧食增產采取了有力措施,其作用和影響具有可持續性。中央“三農”財政支出絕對規模和相對量不斷增加,中央財政“三農”支出占中央財政支出的比重由2004年的14.37%提高到2011年的18.44%,提高了4.07個百分點;財政“三農”投入結構不斷優化,擴大各項補貼規模直接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力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糧食生產“八連增”。2012年我國又獲得夏糧豐收,夏糧總產量達12995萬噸,比上年增加356萬噸,超過1997年的歷史最高水平。 因此,我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同時,7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1.8%,創2010年2月以來新低,未來幾個月內引發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較小。但美國干旱也將對我國糧食市場產生局部影響,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大豆、玉米、棉花、植物油和食用糖以及蛋白質飼料將受到美國和國際糧食市場影響價格上升,并可能拉升肉制品價格,但不至于威脅我國整體糧食安全形勢。 采取措施提前防范 此次糧食市場波動隱患對我國未來糧食安全形勢提出嚴峻考驗。 首先,盡管我國獲得了糧食“八連增”的好成績,為我國應對糧食危機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我國日益增加的農產品進口量,說明事實上我國農產品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2011年我國進口包括玉米、小麥和大豆在內的主要糧食作物1250億斤,超過產糧大省黑龍江糧食產量100多億斤,此外還進口了大量植物油、棉花、食糖和豬肉等大宗農產品。將大豆核算在內的話,實際上我國現在糧食的自給率總體水平不足90%。因此,如果國際糧食市場和食品價格持續頻繁波動,我國糧食市場和食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將隨之加大。 其次,中國是全球糧食進口大國,而且2010年中國已成為美國農產品出口第一目的國,占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5.1%,美國農產品產量和價格變動,勢必不同程度傳導到我國。事實上,此次美國玉米和大豆的減產和漲價,已經推高我國養殖業飼料成本,豆粕價格每噸已上漲500-600元。預計明年糧食進口成本可能提高,國際糧價變化導致的輸入型通貨膨脹風險一定程度存在。 鑒于此,我們應提前做好準備,防范國內糧食市場波動和輸入型通貨膨脹發生。一是密切追蹤國際和國內糧食供給、價格、貿易情況,對異常波動作出迅速回應,保持國內糧食市場穩定的同時,維護對國內糧食市場穩定的預期。二是打擊農產品囤積和投機行為,避免恐慌性購買導致的市場失衡。三是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是受食品價格上漲影響最大的人群,應密切關注食品價格對貧困人口的影響,必要時應給予補貼。四是政府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農業技術研發推廣和種子、化肥等方面支持力度,支持下一個農業季度的農作物生產,力爭增加糧食供給。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