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兌美元屢創新高,不少出口企業再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最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著名證券期貨專家胡俞越提出:應盡快推出外匯期貨。通過金融衍生產品來避險胡教授的提議,于我心有戚戚焉。 中國如今的場景,和上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有幾分相似:都面臨著匯率波動的風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浮動匯率制取代固定匯率制,由此產生了通過貨幣期貨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需求。CME(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密切關注著這一機遇,其董事長梅拉梅德于1971年專程為此拜訪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弗里德曼非常贊同推出外匯期貨,并發表了題為《貨幣需要期貨市場》的論文。1972年,外匯期貨由CME正式推出,并迅速成為交易最活躍的期貨品種之一。 面對匯率波動的風險,更多的國內企業逐漸開始關注以往相對陌生的金融工具。但尷尬的是,即使企業有心,也未必有適合的產品。 2005年匯改以來,境內推出的相關衍生產品只有人民幣遠期結售匯、掉期交易,品種單一。而且,這些都是場外交易品種,缺乏流動性。以標準化合約為標的、流動性強的場內交易品種,比如人民幣期貨、期權等都還未“出世”。但是,能夠方便、有效地對沖風險的產品,恰恰是后者。 金融衍生工具能避險,但運用過度,則會放大風險。在美國,諸如信用違約指數期貨、天氣指數期貨等“異類”產品層出不窮,結果他們在金融危機中推波助瀾,成為了危機“放大器”。盡管如此,我們不應因噎廢食。畢竟,國內市場目前是避險工具不足,而非過度。 國際市場現有的金融期貨產品超過100種。而我們只有股指期貨;世界掉期與衍生品協會(ISDA)早在2003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全球企業500強中有92%的公司利用衍生工具來管理和對沖風險。但根據長城偉業期貨公司的統計,2006年,在我國近1400家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30家公司曾披露使用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
我們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額是GDP10倍以上的發達市場相比,差距是明顯存在的。但這事急不來,鑒于金融衍生產品“雙刃劍”的風險,國內相關市場的豐富、完善,或將是一個謹慎、長期的過程。
相關資料:
1,黃金T+D 和 紙黃金 交易的比較
2,黃金T+D 與 黃金期貨 交易的比較
3,黃金“T+D”規定
4,黃金T+D介紹
5,黃金T+D在線預約開戶
6,黃金T+D在線問答
|